MSC、赫伯羅特、萬海航運有新動作…
當前的集運市場正處于風云變幻之中,之前最賺錢的航線,或許轉眼運價就斷崖式下跌,讓班輪公司措手不及。
根據市場變化,適時調整運力部署,是考驗班輪公司的一大難題。近期,包括地中海航運(MSC)、赫伯羅特、萬海航運等班輪公司,就對運力進行了調整。
Alphaliner的一項調查顯示,相比一年之前,全球主要班輪公司已經下調了在亞洲-北美航線上的運力規模。
其中,MSC的下調幅度最大,其在跨太航線的運力比重,已從16%降至9%。
Alphaliner表示,MSC的運營運力已超過500萬TEU,其中23%的運力部署在亞歐航線上,14%部署在中東和印度半島航線上,13%部署在非洲航線上,12%部署在拉丁美洲航線上,10%部署在跨大西洋航線。此外,MSC還有7%的運力在歐洲區域市場運營。
位居運力榜第二位的馬士基,同樣將最多的運力投放在亞歐線上,但在其他航線上的運力部署則有所不同。
目前馬士基的運營運力規模為410萬TEU,其中22%部署在亞歐航線上,18%部署在跨太平洋航線上,在拉丁美洲航線上也部署了18%的運力。
雖然亞歐線依然是MSC和馬士基運力投放最多的航線,但也有一些班輪公司選擇另辟蹊徑,將更多的運力投入其他市場。
Alphaliner表示,與MSC和馬士基不同,另一班輪巨頭赫伯羅特,自從與南美輪船(CSAV)整合,并且投資了13000TEU系列集裝箱船之后,在拉丁美洲航線上部署的運力規模,已經超過了在亞歐航線上的運力。
赫伯羅特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也證明了這一點。赫伯羅特首席執行官Rolf Habben Jansen當時表示,該公司在拉丁美洲航線的經營表現相比其他地區“更為強勁”,該航線的貨運量非常充足。
縱觀各班輪公司的運力部署情況,Alphaliner認為,目前全球主要班輪公司在亞歐航線部署的運力規模仍然最大,達到全球船隊總運力的21%。亞洲-北美航線運力規模位居第二,占比為18%。
不過2023年以來,東西向主干航線的運價已持續下跌。
根據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(SCFI),上海港出口歐洲基本港市場運價,已經從年初的1050美元/TEU降至6月初的846美元/TEU,降幅為19.4%;上海港出口至美西、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,則從年初的1414美元/FEU、2845美元/FEU,降至6月初的1398美元/FEU和2374美元/FEU,降幅分別為1%和16.5%。
Alphaliner認為,如果亞歐航線和跨太航線兩大主干航線的即期運價和協議運價,一直維持在略高于盈虧平衡的水平,那么可能會有更多的班輪公司,考慮將運力從主干航線轉向拉美、非洲和中東等地區,努力尋找更多有利可圖的運輸市場。
Alphaliner舉例說,萬海航運就是這樣一家公司。該公司已減少了主干航線的服務網絡,轉而擴大亞洲區內市場覆蓋面。數據顯示,萬海航運目前在亞洲區內市場的貨運量,約占該公司總貨運量的65%。
萬海航運并不是三大聯盟的成員,對此有業界機構分析說,萬海航運在跨太線上減少運力的做法,可能會反映出非聯盟成員的班輪公司靈活應對市場變化、調整運力部署的趨勢。
航運咨詢機構Sea-Intelligence也認為,非聯盟成員的班輪公司,正逐步將運力撤出跨太航線。
Sea-Intelligence最新分析報告顯示,2020-2022年,非聯盟成員的班輪公司在跨太航線上投入了大量運力。在即期運價最高峰期,這些班輪公司部署的運力規模,占該航線上總運力規模的15%,此前為10%。
而從2022年下半年即期運價下跌,運力供應緊缺狀態緩解之后,這些班輪公司的運力份額也逐步下跌。目前,這些班輪公司在跨太航線上的市場份額,約占10%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