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箱難求”情景不再,航運業如何看供應鏈調整?
進入2023年,航運業似乎已從“一箱難求”、“一倉難求”的狀態回歸正常。
當下,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化意味著貨物貿易的水平和路線也在相應地調整,這對航運業來說意味著什么?
28日,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馮波在亞洲博鰲論壇的“產業鏈供應鏈新格局”分論壇上表示,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一些變化是正常的,符合經濟發展規律。“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,供應鏈是要為產業鏈服務的,特別是(對)外貿行業的服務。不管供應鏈怎么轉移,我們要把服務能力建設隨著供應鏈去同步轉移,我想這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。”馮波表示。
馮波稱,產業鏈供應鏈出現新形勢后,除一系列挑戰外,也帶來新的機遇。一方面,這催生了新產業,比如新能源的生產加注。另一方面,客戶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心,也孕育和培育出新的市場,比如新興市場、第三國市場還有區域化市場。
馮波強調,面向未來,我們應在一些新興市場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設。“比如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RCEP)的簽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遇,我們公司甚至整個行業都在計劃向東南亞發展,向新興市場去發展。”他說。
而對于造船公司來說,供應鏈瓶頸的消散是否意味著今年更多將生產更多新船?歐洲最大造船廠芬坎蒂尼集團亞太區負責人費里(Fabrizio FERRI)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,目前,芬坎蒂尼正在建造兩艘新船。對于是否多元化供應商的問題,費里表示:“我們的策略是本地化供應鏈。”
中遠:實行大客戶、大項目戰略
馮波認為,面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新形勢,企業最基本的應對是增加確定性,減少不確定性,其主要方式是從空間和時間維度上“團結合作,開放包容”。
從空間上來說,全球所有國家不應采用斷鏈、脫鉤的方式應對供應鏈產業鏈的危機和問題,而是應該通過協作共同解決。“既然是(供應鏈的)韌性和安全出現了問題,我認為就要進行相互融合,互相滲透。”馮波說。
馮波舉例稱,近期,中遠海運聯合上港集團、上汽集團成立了新能源汽車運輸的合資公司,通過資產的紐帶,把利益、創意和對客戶的服務緊密聯系在一起。
從時間上說,企業應設法提高效率,進行數字化升級。馮波稱:“我們通過一些現代化的技術手段,如人工智能技術和5G,在廈門建成了標桿化的5G智慧港口,減少了人工操作的不確定性……此外,我們通過數字化在網上推出了增強確定性的產品,比如拖車和倉儲(平臺)等,這都是我們戰略轉型的重要工作。”
而為了使供應鏈更有韌性和可持續性,馮波表示,企業應進行兩方面的變革,一是實行大客戶的戰略,二是實行大項目的戰略。
“和大客戶簽訂長期的合同,用長期的運量鎖定長期的運力,獲取長期的回報,對雙方都有好處,這樣就有確定性。如果(市場)大起大落,(這樣的)市場波動對所有利益方都沒有好處。”馮波表示。
在大項目方面,馮波舉例稱,配合海南自貿港的戰略,中遠海運集中資源打造了瓊州海峽的客貨運輸板塊,正在加快建設海南洋浦港的國際金融項目碼頭,下一步還在謀劃加強物流倉儲設施的能力建設。從全球來看,中遠海運比較成功的項目還包括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項目,以及涉及鋁土運輸的幾內亞碼頭項目。
馮波還表示,中遠海運集團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已取得較長足的進步。首先,其公司60%左右的收入利潤來自中國以外。其次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(沿線國家項目)的資源投入占該公司的60%。在碼頭建設方面,該公司全球集裝箱吞吐量1.35億標準箱,在世界排名第一。
歐洲最大造船廠:本地化策略
費里認為,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極大影響,封鎖措施影響了物流和采購,也凸顯了一些疫情前就存在的供應鏈問題。“比如,供應鏈太長、缺少高技能勞動力,這種戰略由成本驅動,很多的企業經歷著不必要風險。”他說。
費里表示,他相信中國仍然會是一個生產中心。但如果該公司將生產設施轉移到東南亞,是因為其也需要為東南亞市場服務。
費里稱,跨國企業希望與終端用戶離得更近一些,因此可以更好地定制產品,更好地理解市場。同時,這種(在銷售市場生產的)模式也有價格上的優勢,能夠減少在物流供應方面的成本。
“在中國,我們為中國市場生產大型郵輪,這是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進行的。我們也在把供應鏈進行本土化,因為有70%的貨物價值是為了本土供生產的。我最近也在和中方探討如何吸引更多的供應商,尤其是意大利供應商來上海支持我們的項目。”費里說。
費里說,隨著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的中產階層規模在增加,跨國公司也在鎖定這些目標受眾。“我們在越南有生產,生產的船主要是用于海外風電廠。在越南生產,我們服務的是國際市場。”費里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