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價這么漲,連船公司都驚訝
2020年以來,全球集裝箱海運市場經歷了從“一箱難求”,運價瘋漲,到“空箱積港”,運價腰斬的動蕩周期。經過2023年一年的緩沖,市場似乎正逐步回歸理性,可接二連三的突發事件又一次次將航運市場推至風口浪尖,俄烏戰爭、巴拿馬運河限行、紅海危機、巴爾的摩大橋被撞塌等等“黑天鵝”事件奠定了2024年的魔幻開局,而這對集運行業的影響尤甚,赫伯羅特首席執行官Rolf Habben Jansen直言:“老實說,我也對運價漲幅感到驚訝”。
作為全球集裝箱制造龍頭,中集集團今年一季度干貨集裝箱銷量同比上漲近500%,并預測今年集裝箱制造量將突破300萬TEU;同樣以集裝箱制造為核心業務的中遠海發,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近40%;根據航運咨詢公司Linerlytica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僅4月份,干貨集裝箱產量已飆升至52萬標準箱,比2023年月均產量高出三倍,新工廠產量到7月底已全部預訂,今年新箱產量預計將超過400萬TEU,而2023年僅197萬TEU。
集裝箱業務的回暖給造箱公司帶來了久違的喜訊,但其背后卻是“一艙難求”和運費暴漲的現狀,“缺箱潮”又現端倪。在此現狀下,近期生產完成的貨物不得不延遲發貨,積壓嚴重,貨代與貨主哀鴻遍野,可風浪越大魚越貴,集裝箱運費水漲船高。
據5月17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周度報告顯示,最新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(SCFI)較上期大幅上漲9.3%至2520.76點,實現六連漲。
數據機構Freightos提供的數據顯示,自4月底以來,從亞洲出發的集裝箱運價上漲了約1000美元/FEU(40英尺的集裝箱),使得運往美國西海岸和北歐航線的價格升至約4000美元/FEU,到地中海航線的運價上漲到約5000美元/FEU,到美國東海岸航線的運價則上升到5400美元/FEU。
更有甚者,全球最大班輪船公司地中海航運(MSC)也重新推出了疫情期間實施的鉆石級運價(Diamond Tier),具體來說,美西每大箱(FEU)的運價為8000美元,而美東則為10000美元,這一新運價已經生效。
運價一路飆升也推高了集裝箱的價格,德國集裝箱貿易平臺Container xChange(艾世捷)在其報告中指出,中國集裝箱價格近期持續攀升,大約每48小時調整一次,40英尺集裝箱的價格已從4月份的2200~2300美元升至2500美元~2700美元。
一位英國貨代表示,這種變化的速度和步伐令人震驚,再次重現了疫情高峰期的緊張狀況。而其背后的推手依舊是供需失衡的老問題,在諸多因素中,紅海危機引發的繞航是導致這波“瘋狂”的主要原因。
自2024年初以來,紅海局勢持續緊張,讓幾乎所有的集運船舶不得不放棄蘇伊士運河繞道非洲好望角。這意味著更長的航行時間,較此前延長兩周左右。根據行業分析機構Sea-Intelligence的推測,由于繞行好望角,預計航運業減少了145萬~170萬TEU的有效運力,占全球總運力的5.1%~6%。這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船期延長、船舶延誤以及空箱流轉受限,大量運力和集裝箱被“困”在海上。
馬士基此前發布警告稱,紅海的風險區域已經擴大,預計到2024年第二季度末,遠東至北歐和地中海市場的全行業運力將損失15-20%。
除紅海危機外帶來的繞航影響外,各大班輪公司基于“自救”的策略性調整也很關鍵。
有貨代公司負責人表示,此次“缺箱”本質上是缺艙位。此前,為了應對五一長假,船公司普遍提高了空白航班的比例約15-20%,這導致了北美航線在5月初就已經出現了艙位緊張的情況,目前月底前艙位已滿。因此,許多計劃出貨的貨物只能等待6月的船班。且船公司持續控艙并在五一長假期間減班并班,導致5月底前的艙位已滿,許多急貨加價也不一定能上船。
另一貨代對此表示擔憂,稱船公司肯定利用此情況限制艙位分配,導致長期合同客戶面臨艙位減少的問題,并透露,某承運人幾乎無預警地削減了他們80%的艙位配額,客戶只能通過接受FAK(均一運費率)或溢價擔保定價來獲取更多艙位,雖然不滿意但目前沒有太多選擇。
基于此,有業內人士戲稱紅海危機是貨代的“危”,班輪公司的“機”。
此外,德路里數據顯示,未來五周內,主要的東西向主航線——跨太平洋、跨大西洋以及亞洲-北歐和地中海航線——已經宣布了44個航次取消,取消航次總數占計劃653個航次的7%,或將進一步推高運價。
需求端向好也促進了漲價。而航運需求端向好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,一是,歐美宏觀經濟數據邊際好轉,根據此前公布的歐元區4月ZEW經濟景氣指數錄得43.9,創近26個月新高,美國方面也結束了持續一年半的去庫存周期開始補庫;二是,受繞行導致運輸時間拉長影響,疊加對旺季運價上漲的預期,貨主提前備貨。據悉,遠東至歐洲航線繞行將帶動全球箱海里運輸需求增長5.27%。
有分析師指出,企業的緊張情緒可能是運費突然飆升的部分原因。由于胡塞武裝在紅海襲擊船只,迫使船公司繞行,導致出現了嚴重的船期延誤。這可能促使更多的托運人現在就開始為圣誕購物季訂購貨物,從而導致海運需求出人意料地猛增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過去的4月份,船舶交付量再次創下單月交付船舶數量和新增運力的最高記錄,交付量達到了59艘,總運力為342,200TEU。名義運力同比增長了10.4%,目前達到2950萬TEU,但根據Linerlytica的估計,有效需求增長更快,同比增長了13.1%,預計船舶運力短缺將持續到今年10月前。
但是,從港口方面出發,目前華東、華北地區港口碼頭空箱情況穩定,處于供求平衡狀態。有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還沒遇到集裝箱特別緊缺的情況,只是差不多接近了供需平衡。
艾世捷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Roeloffs在早前報告表示:“盡管最近集裝箱價格上漲,但我們看到市場并沒有出現供應緊張的情況。用戶仍然可以輕松獲得集裝箱,堆場并沒有滿負荷運轉。盡管箱價在上漲,但漲幅速度并不及新冠疫情過后需求大量釋放時期的增速。”
紅海的危機在過去幾個月中不僅沒有得到緩解,反而變得更加嚴重和復雜,隨著風險區域的擴大,各大船公司將進一步延長航程,此外,疊加海外補庫需求回升、美線進入長協簽約關鍵時期、傳統航運旺季到來等諸多因素,運價持續上漲趨勢明顯。Drewry預計,由于巨大的需求激增和運力緊張,來自中國的運費仍然存在上漲空間。